10月18日,“同心·橡未來”——國家橡膠與輪胎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國橡中心”)第二屆運動會在青島天泰體育場盛大舉行,車與輪受邀參加。
表面上,這是一場體育賽事;本質上,這是一次國橡中心產業鏈力量的集中檢閱。
01
一場非同尋常的體育盛會
上午8時,運動會正式拉開帷幕。
60個表演方隊依次登場,運動員們步伐鏗鏘、口號嘹亮。
但與普通運動會不同,這里的每個方隊都帶著鮮明的產業印記。
“液體黃金輪胎”、“國橡號”大飛機模型、各種新產品新裝備的道具輪番亮相。科研、材料、化工、裝備、輪胎、制品、循環、平臺、新興等各板塊的方陣,巧妙融入了橡膠工業特色元素。
最令人動容的是三個特殊方隊:二代方隊的孩子們生龍活虎,代表著國橡的未來;退休員工方隊精神矍鑠,詮釋著“一朝國橡人,一生國橡情”;科學家方隊中,首席科學家與青年代表完成火炬交接,象征著科研精神的薪火相傳。
當《歌唱祖國》的歌聲響起,勞模工匠代表護送五星紅旗入場。
隨后,400名國橡員工與400名青科大學子共同演繹大型團體表演《國橡長虹》,四個篇章精彩紛呈,展現著國橡人同心同德的精神風貌。
賽場上的競技同樣激烈。田徑項目、團體比賽,運動員們奮勇爭先。
但比成績更重要的,是每個人臉上洋溢的自信與團結。
這不僅僅是一場體育比賽,更是一次團隊凝聚力的錘煉。
02
運動會背后的產業鏈密碼
作為行業觀察者,我在這場運動會中看到了更深層的東西——賽輪輪胎之所以能在短短二十多年成為輪胎行業領軍者,其強大力量正來源于國橡中心這樣的產業生態。
首先,是“人”的力量。
運動會主題“同心·橡未來”恰如其分。
國橡中心主任袁仲雪在致辭中說:“國橡中心全產業鏈不僅是一份事業,更是一個信任尊重、團結奮斗的大家庭。”
“為橡膠事業健康工作60年”不只是一句口號。從青年員工到退休前輩,從一線工人到首席科學家,這種代際傳承和全員投入,構建了可持續的人才生態。
這正是賽輪輪胎能夠持續創新的底層支撐。
其次,是全產業鏈的協同優勢。
運動會上各板塊方隊的展示,實際上是對國橡中心產業鏈布局的生動詮釋。
從上游的化工原材料、天然橡膠、合成橡膠,到智能裝備與軟件,再到下游的輪胎生產、銷售、循環利用——國橡中心已經構建起全產業鏈閉環。
這種布局使得賽輪輪胎在成本控制、技術迭代和市場響應上具備顯著優勢。
比如,液體黃金輪胎攻克了行業“魔鬼三角”難題;橡鏈云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數字化轉型;橡膠裝備覆蓋輪胎生產全生命周期,市場占有率全球第一。
這些突破都得益于產業鏈的協同創新。
第三,是使命驅動的創新文化。
“讓橡膠工業站上世界新高度”不是空洞的目標,而是融入每個國橡人血液中的信念。
運動會上,奧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精神與國橡使命交相輝映。這種文化不僅體現在賽場,更體現在日常的研發制造中。
否定自我、持續創新,使賽輪輪胎在技術上不斷突破。
03
從體育賽場到產業賽場
這場運動會給我的最大啟示是:企業的競爭,本質上是企業文化和產業生態系統的競爭。
企業文化是內在的凝聚力。
運動場上,退休員工方隊的“一朝國橡人,一生國橡情”,科學家方隊的火炬交接,體現的正是文化傳承的力量。
這種“以人為本、信任尊重”的文化,讓員工愿意“為橡膠事業健康工作60年”,形成了強大的人才磁場。
產業生態系統則是外在的協同力。
運動會上,從原材料到循環利用的全產業鏈展示,說明了國橡中心全產業鏈每家企業的優勢不僅來自于自身,更來自于整個生態的協同效能。
文化與生態的共同作用,創造了“1+1>2”的效應。 當深厚的企業文化與完善的產業生態結合,就形成了難以復制的核心競爭力。
這讓我想到一個比喻:單一企業就像一艘戰艦,而擁有強大文化和生態的企業則是一個完整的航母編隊。戰艦可以很強,但航母編隊才有遠洋持續作戰能力。
當前,中國制造業正從“量大”走向“強優”。這個過程需要的正是更多像國橡中心這樣的產業生態系統,通過文化與生態的雙重優勢,在全球競爭中贏得更多的主動權。
這,才是賽輪輪胎背后最強大的護城河。這,也是中國制造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