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昨天的小鵬科技日,那一定是——“涌現”。
2025年11月5日,在廣州小鵬科技園,何小鵬站在舞臺中央,正式將公司的定位從“未來出行探索者”升級為“物理AI世界的出行探索者,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這不僅是口號的變化,更是一次戰略的徹底轉身。
一、第二代VLA:重新定義“智能”的邊界
小鵬這次發布的第二代VLA,在我看來,是整場發布會的技術核心。
它最值得關注的一點,是“去掉了語言轉譯環節”,實現了從視覺信號到動作指令的端到端直接生成。這意味著什么?簡單來說,它讓AI的“思考”更接近人類——我們看到紅燈會剎車,聽到警笛會避讓,中間不需要在腦海里把圖像“翻譯”成文字再做出判斷。
這種架構的顛覆,帶來的不僅是技術參數的提升,更是智能駕駛應對復雜場景能力的質變。官方數據顯示,復雜小路的平均接管里程提升了13倍,更值得注意的是,模型在測試中“涌現”出了識別交警手勢、預判紅綠燈等未經專門訓練的能力——這才是真正讓人期待的地方:AI開始具備“舉一反三”的泛化能力。
不過,我也在思考一個問題:當模型的決策過程越來越“黑箱”,我們該如何確保它的每一次“涌現”都是安全、可控的?這或許是整個行業接下來必須面對的課題。
二、Robotaxi與Robo版:L4級自動駕駛的“兩條腿走路”
小鵬在Robotaxi上的布局,顯示出其對未來出行市場的深刻理解。
2026年將推出三款Robotaxi車型,并同步推出面向個人用戶的“Robo”智駕版本——這一策略非常聰明。它既瞄準了共享出行的廣闊市場,又沒有放棄個人用戶對高階智駕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同源”的硬件和軟件架構,意味著數據可以雙向賦能,形成閉環。
純視覺方案、3000TOPS算力、雙冗余硬件架構……這些參數都很亮眼,但我更關注的是何小鵬提到的一個細節:Robotaxi將支持“泛化學習”,實現更高的通用性和全球快速部署效率。如果這一點能落地,那將真正解決當前Robotaxi“出海難”、“適配慢”的痛點。
三、IRON機器人:“極致擬人”背后的野心
當全新一代IRON邁著貓步走上舞臺時,現場確實被震撼到了。
82個自由度、仿生肌肉、全包覆柔性皮膚、22個自由度的靈巧手……這些技術細節共同指向一個目標:極致擬人。小鵬顯然認為,只有無限接近人類形態,機器人才能真正融入人類環境。
但我認為,比外形更重要的,是內在的智能系統。VLT+VLA+VLM的“高階大小腦”組合,讓IRON不僅能走能抓,還能對話交互。特別是專門為機器人研發的VLT大模型,被定位為“自主行動的核心引擎”——這暗示著小鵬對機器人的期待,不只是執行預設任務,而是具備自主決策能力。
不過,人形機器人從“驚艷亮相”到“規模量產”,中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小鵬計劃在2026年底實現規模量產,這個時間表相當激進。能否成功,取決于其“物理AI全棧自研體系”能否真正打通從研發到制造的全鏈條。
四、飛行汽車:從概念到量產的臨界點
“陸地航母”全球訂單突破7000臺,量產工廠已試產下線首臺產品——這些信息表明,小鵬的飛行汽車正從“PPT”走向“4S店”。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其與敦煌市政府合作,計劃在2026年推出西北首條低空自駕旅游線路。這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飛行汽車的早期落地,可能不是取代地面交通,而是開辟全新的體驗式消費場景。
車鳴觀察
參加完今天的科技日,我最大的感受是:小鵬正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從AI汽車到Robotaxi,從人形機器人到飛行汽車,所有這些布局都圍繞著同一個核心:物理AI。何小鵬試圖構建的,是一個以AI為操作系統、跨越海陸空的智能出行生態。
這種“全棧自研+生態開放”的模式,既有蘋果式的垂直整合,又有安卓式的開放生態。它的優勢很明顯:技術閉環、體驗一致;但挑戰也同樣巨大:資源投入巨大,任何一個環節的滯后都可能影響整體進度。
物理AI的時代真的來了嗎?從小鵬今天展示的內容看,至少他們相信,而且已經All in。作為觀察者,我欣賞這種技術理想主義,但也保持審慎樂觀。畢竟,從“技術突破”到“商業成功”,中間還有無數的鴻溝需要跨越。
今天,小鵬將舉行X9鯤鵬超級增程技術發布會。在激進的AI布局之外,傳統汽車業務的技術迭代同樣重要——因為無論如何,現金流產品仍然是支撐未來夢想的現實基礎。
我們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