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奔馳GLC剮蹭小米SU7的視頻火了。原視頻就是一輛小米SU7正常行駛,被倒車的 奔馳GLC(參數|詢價)給蹭到了。
本來以為是一件小事,結果小米SU7整個側面損毀非常嚴重,后車門的內部框架都出來了,輪胎爆胎出現了斷軸現象,而奔馳GLC只是后保險杠掉了點漆。因為小米自帶流量的緣故,視頻被傳得到處都是,奔馳官方始終保持沉默。
很多人不解,這是“大勝”呀,為什么奔馳不大力宣傳?這都是現成的素材。或者說一直以來,似乎都是新勢力宣傳比奔馳更好,奔馳從來不反擊。
奔馳做事的邏輯究竟是什么?或者是百年豪華品牌是靠什么維系的?讓功夫汽車大家一起看一下。
(1)情有可原,也有不可原
事情是一位美女車主爆出來的,她表示自己當時的車速只有十幾碼,完全沒想到會發生如此嚴重的剮蹭,整個門都爛掉了,甚至還有斷軸和爆胎。而奔馳GLC只是有點剮蹭的痕跡,在沒漏底漆的情況下,換個塑料件,拋光一下就行了。
其實這件事倒也沒有那么夸張,車尾的核心設計目標就是要減少駕駛艙變形,同時保護車輛關鍵部件,因此整體結構剛性往往是最高的。開車久一點的人都知道,但凡出現追尾事件,十有八九是后車損壞更嚴重,經常是后車整個前臉都“垮掉”了,前車只是掉點漆或輕微受傷。
車身側面則更復雜一些,因為與車內人員的距離僅有幾十厘米(大概就是一個車門厚度),而車尾往往有1-1.5 米。因此側面車門往往是沒有潰縮消耗設計的,結構往往也不會設計的太硬,若結構過硬,沖擊力會直接傳遞給車內人員。
從這個角度說,小米SU7的側面“撞不過”奔馳GLC的尾部,其實“情有可原”。但從另外的角度,小米SU7從上市開始就不停營銷自己無敵的安全性。
號稱核心剛度指標比肩超跑,用“航空級標準”堆料強度拉滿,A/B柱、防撞梁、側圍門檻等關鍵防護部位均做了加強。各類測試分數也不低,甚至包括被數十噸大貨車側翻壓頂/碾壓后,乘員艙框架依然能保持完整。結果“實戰”表現如此不堪,屬實說不過去。
說到底還是造車思路問題,不用懷疑小米的測試成績,中保研25%正面偏置碰撞確實拿了高分。前擋風玻璃零碎裂、A柱紋絲不動、乘員艙完好無損、車門可正常開啟,這些都是非常硬核的成績。
但測試并不等于所有,現實中多起碰撞打不開車門,被奔馳低速一蹭直接斷軸,這些都體現了小米造車的缺陷。在很多碰撞測試覆蓋不到的場景,小米這樣的新勢力依然是欠缺的。
(2)奔馳不語,只因犯不上?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不止奔馳,幾乎所有的一線豪華品牌都不會拿普通事故說事。包括沃爾沃這樣專精安全的品牌,也從來不拿某起事故來“佐證”自己的安全性非常領先。難道它們不知道流量的重要性嗎?當然不是,只是沒那個必要罷了。
奔馳作為百年豪華汽車品牌,技術積累、市場地位以及品牌口碑都是通過長期沉淀形成認知,它的核心目標客群往往更關注豪華體驗、品牌底蘊、商務屬性這些,而不是某次的 “碰撞勝訴”。它要解決問題,也從來不是某次測試的拿分,而且滿足全體用車群體五花八門的需求,最大限度保障消費者的安全。
對于奔馳而言,小米也好,或者其他的新勢力也罷,普通道路剮蹭,本質是日常交通意外,而非技術層面的 “實力對決”。若專門宣傳此類事件,反而可能拉低品牌格調。
至少在外人看來,似乎是奔馳需要通過與新興品牌的偶然事故來證明自身?不僅不符合 “行業標桿” 的品牌姿態,甚至可能讓消費者覺得 “小題大做”。
小米確實是是新能源賽道的熱門品牌,自帶極高話題度。這也意味著小米車型的任何動態都容易引發廣泛關注,包括這次的剮蹭也是一樣。哪怕奔馳避之不及,依然沒能逃脫被流量吞噬的命運,更不用說主動宣傳了。
如果奔馳做了,甚至可能被外界解讀為 “借助小米流量炒作”,或 “以老牌巨頭身份打壓新興品牌”,不管是哪一種,對奔馳“沉穩、高端”的品牌形象都會是一種傷害。
甚至之前保時捷回應小米圈速,雖展現了 “大廠風范”,依然被部分粉絲質疑 “降低品牌格調”。這樣想,其實豪華品牌也挺難的。
(3)百年品牌,是光環也是枷鎖?
奔馳作為豪華車鼻祖,“三叉星徽”早已與 “品質、尊貴、可靠” 這些固有認知綁定。這種品牌積淀當然是巨大的優勢,其實很多時候也是沉重負擔。
買奔馳的用戶不僅是買產品,買的還是“豪華體驗”的心理預期。因此不管是產品質量、服務細節,還是品牌調性,任何環節的瑕疵都會被無限放大。
比如新勢力的小故障可能被容忍,但要是發生在奔馳身上,比如出現發動機異響、電子系統失靈等等,立馬就會被質疑 “辜負德國工藝”,“對得起奔馳的牌子嗎”。門店的常規服務疏漏,可能在新勢力中屬于稀松平常,但在奔馳這里,卻很容易被貼上“店大欺客”的標簽。
“百年傳承”的定位也讓奔馳在設計上更受制約,既需要保留傳統設計語言,讓人一眼看出這就是奔馳,又要迎合新一代的審美,畢竟奔馳的受眾遠比新勢力要廣。在這種情況下,其實奔馳的歷史包袱遠比一般品牌要大,誰讓你是老大呢?
功夫拍案
奔馳的品牌核心是 “價值共鳴”,背后是百年豪華積淀和精湛工藝,這與消費者“追求卓越”的理念契合。這批人更加注重車輛的專屬感和社交屬性,品牌不僅僅是“交通工具選擇”,也要為 “身份背書”。即,“我不開口,奔馳自然會為我說話”。
在這種情況下,奔馳的一言一行無疑會被無限放大,去與新勢力爭流量更是絕無可能。因此總給人一種錯覺,個個新勢力都在對標奔馳,都能與之匹敵。但百年的領先,又豈是一朝一夕可消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