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社 11 月 5 日消息,美國電動汽車制造商 Lucid Group 因供應鏈挑戰,將 2025 年生產目標下調約 10%,引發了行業內外的廣泛關注。這一消息不僅讓投資者對其未來發展產生擔憂,也再次凸顯了電動汽車行業供應鏈的脆弱性。
供應鏈挑戰重重,生產目標無奈下調
Lucid 此次下調產量預期,主要原因在于供應鏈方面的嚴峻挑戰。芯片短缺問題一直是困擾全球汽車行業的難題,電動汽車對芯片的依賴程度更高,這使得 Lucid 的生產計劃受到嚴重影響。同時,原材料供應的不穩定也給生產帶來了阻礙,如稀土等關鍵原材料供應受限,以及鋁供應商突發火災等意外事件,都導致了車輛生產無法按原計劃推進。
面對這些困境,Lucid Group 的 CEO Marc Winterhoff 表示,工程團隊正在積極尋找替代供應商,但短期內,這些挑戰對產量的影響不可避免。這也意味著,Lucid 在 2025 年將無法達到原計劃的產量規模。
積極應對,多方舉措緩解壓力
盡管面臨諸多挑戰,Lucid 并未坐以待斃。為了應對困境,公司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首先,公司最大股東公共投資基金已同意將信貸額度從 7.5 億美元提高到約 20 億美元,為公司提供了雄厚的資金支持,使其在應對供應鏈問題和推進生產優化時有更充足的資金保障。
同時,Lucid 已解決了部分供應限制問題,并通過增加第二班生產來提高產量。工程團隊還在全力尋找芯片等關鍵零部件的替代供應商,以降低供應中斷帶來的風險。此外,公司正大力推動 EV 工程優化,通過技術創新和工程改進,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競爭力,試圖在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占據更有利的地位。
下調預期,影響幾何?
產量預期的下調,對 Lucid 來說,無疑是一次嚴峻的考驗。從財務角度看,產量的減少可能導致營收下滑,影響公司的整體財務狀況。盡管第三季度營收增長了 68% 至 3.366 億美元,但仍低于分析師平均預期,調整后每股虧損也高于預期。這一情況反映在市場上,公司股價在盤后交易中下跌了 3%,投資者對 Lucid 的信心受到一定程度的打擊。
在競爭激烈的電動汽車市場,產量下調可能使 Lucid 在與特斯拉等競爭對手的較量中處于不利地位。特斯拉憑借其強大的供應鏈管理和生產規模優勢,不斷擴大市場份額。而 Lucid 產量的減少,可能導致其市場份額受到擠壓,進一步影響其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
不過,Lucid 將希望寄托于即將推出的 Gravity(參數|詢價) SUV 和中型轎車上。如果能在后續的生產和市場推廣中解決供應鏈問題,提升產量,這兩款車型有望成為公司新的增長點,改變當前的不利局面。
Lucid Group 下調 2025 年產量預期這一事件,為整個電動汽車行業敲響了警鐘。供應鏈的穩定性對于車企的發展至關重要,只有建立起強大且靈活的供應鏈體系,才能在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的激烈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對于 Lucid 來說,如何在困境中突圍,實現生產和市場的雙重突破,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的關鍵課題。廣大消費者和投資者,也將持續關注 Lucid 的后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