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的上海海通碼頭,四艘巨型滾裝船同時靠泊的壯觀場景令人震撼。兩艘內貿船卸下長江腹地的新能源車,兩艘外貿船同步裝載4300輛汽車發往澳大利亞、意大利等國,碼頭每小時250臺的裝卸效率讓"中國制造"密集出海成為可能。這個全球最大的單一整車滾裝碼頭,單日最高作業紀錄達12065輛,背后隱藏著怎樣的高效密碼?
四船同靠的"熱辣"現場
當"鳳凰領袖"號滾裝船緩緩靠港,海通碼頭迎來罕見的"四船同靠"作業盛況。內貿班輪與外貿滾裝船同步作業的場景,構成中國汽車出口的微觀縮影。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國產新能源車通過水路集港,與即將發往澳大利亞、斯洛文尼亞的工程車在同一時空交匯。作業人員頭戴不同顏色安全帽精準協作,白帽司機負責駛入船船艙,紅帽工人進行車輛綁扎,黃帽指揮定位,在左右間隔僅10厘米的船艙內完成"汽車積木"的精密堆疊。
碼頭運營部調度科經理魏加健透露,今年6月30日創下的單日12065輛作業紀錄,相當于每分鐘就有8輛汽車完成裝卸。這種高效源于提前編制的船舶計劃與"爭分奪秒搶船期"的作業模式,即使在節假日,裝卸效率仍穩定維持在每小時250臺以上。
新能源車暴增背后的碼頭革命
新能源汽車出口同比增長38.5%的亮眼數據背后,是碼頭為適應鋰電池運輸進行的全方位改造。4萬車位的堆場內,專門劃設了配備溫濕度監控的鋰電池專用堆存區,周邊設置防火防爆設施與應急隔離帶。每輛新能源車抵港后需經過電池電量檢測、充電樁配套等新增環節,這些流程已完美融入傳統滾裝作業鏈。
R-tops智慧管控系統的應用解決了精準調度難題。通過車輛定位數字化,工作人員能實時鎖定4萬車位中任意一輛車的位置。這套系統使碼頭單日作業量突破7000輛成為常態,也為車企提供了全程可視化的物流信息服務。滾裝司機牛遠征從業十年間見證了變革:"從前船船艙里多是進口車,現在國產新能源車已占據主流。"
"兩港三地"的協同作戰密碼
"太倉-外高橋-臨港"三地聯動形成的資源池模式,是應對出口爆發的關鍵策略。節假日期間,三地共享600名作業人員與12個泊位,通過長江駁船與遠洋滾裝船的無縫銜接,降低30%陸運集港成本。海關"抵港直裝"綠色通道與邊檢"零等待"政策形成合力,2024年上半年累計為企業節省作業時間近千小時。
關港聯動機制展現出驚人效能。外高橋港區海關通過提前申報、運抵驗放等創新舉措,使出口新能源汽車通關實現"零延時"。2024年該海關監管的50.1萬輛新能源車出口中,38.5%的增速遠超行業平均水平。邊檢站的船舶網上預報預檢系統,更讓每艘滾裝船平均節省5小時泊位等待時間。
世界第一碼頭的未來方程式
面對持續增長的出口需求,海通碼頭已啟動硬件擴容計劃。在建的自動化立體倉庫將堆存能力提升40%,配合2025年吞吐400萬輛的目標,相當于每天要處理近1.1萬輛車。中國首創的"可折疊商品車框架"技術正在改變游戲規則,使紙漿船運力提升8倍,單船可運載千余臺汽車。
綠色轉型同樣引人注目。洋山港試點的生物燃料油加注業務與甲醇燃料船舶試驗,預示著"新能源車坐新能源船"的零碳運輸鏈即將成為現實。這種從運輸工具到能源體系的全程減碳模式,可能重塑全球汽車物流格局。
從外國船員詢問進口車配置,到爭相體驗中國新能源車,海通碼頭年吞吐363萬輛登頂全球第一的數字,記錄著中國汽車工業的華麗轉身。當"中國速度"遇見"中國質量",這個長江入海口的汽車碼頭,正成為觀察"制造大國"向"智造強國"躍遷的最佳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