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增收不增利”成為包括比亞迪在內的多數車企三季度財報的主題,去年此時被群嘲最狠的車企卻拿出了一份出人意料的成績單。
近日,上汽集團發布了2025年第三季度財報,單季度凈利潤20.8億元,同比暴漲644.9%的這串數字,讓所有人都將目光瞬間重新聚焦在了這家巨頭身上。
從深陷巨額虧損的泥潭到主營業務盈利能力的強勢回歸,這一巨大的反差已經初步證明了上汽的確已經在短短一年時間里取得了驚人的“逆襲”。而我們最想弄清的問題無非只有一個——究竟是誰“拯救”了上汽?答案或許并非某個人或單一的爆款車型,而是更加復雜的戰略抉擇。
扣非利潤大漲,上汽走出泥潭
除了凈利潤表現出色之外,上汽的第三季度業績中另一不得不關注的便是其扣非凈利潤的大幅回升。
在資本市場,這一指標比凈利潤更加關鍵,被視為衡量企業主營業務“造血”能力的黃金標準,因為它代表剔除所有非經常性的“水分”后,真實地反映了企業賣車、搞研發、做服務的核心競爭力。
而在這一數據上,上汽給出的答案是前三季度累計達到71.2億元。要知道2024年,上汽全年的扣非凈利潤還處于巨額虧損中,金額高達54.09億元。
這上下一百多億的逆轉,無疑標志著上汽已經重新掌握了經營的主動權。
利潤增長首先離不開銷量的支撐。數據顯示,前三季度,上汽集團累計批售整車319.3萬輛,同比增長20.5%,在市場大盤趨于平緩的背景下,這一增速本身就極具說服力。
但銷量也并不會憑空回暖,尤其是僅僅依靠“以價換量”的話,就無法在利潤上表現出色,其背后必然存在一系列的體系變革。
除此之外,上汽集團目前還擁有超過319億元的經營性現金流儲備,年初至今增長幅度達到70.88%。這為上汽未來的技術研發和戰略轉型提供了充足的“彈藥”,也讓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擁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
與此同時,上汽集團前三季度期間費用率也同比下降2.29個百分點,尤其是銷售費用和財務費用大幅減少,研發費用則進一步增長。也同樣反映出在新管理層帶領下,公司內部運營效率得到優化,成本控制卓有成效。
眾所周知,自2024年下半年以來,上汽集團在王曉秋接任一把手、賈健旭升任總裁之后,就迅速開啟了一場由內而外的企業革命。
新任管理層上任后,上汽集團快速推進了《上汽集團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方案(2024—2027年)》。
其核心在于解決資源分散和合力不足的問題,其中,最關鍵的舉措就是構建了“大乘用車事業群”,對自主品牌從人才架構到營銷渠道的一系列變革迅速落地。
不過,對上汽來說,這場復蘇真正的驅動力顯然并非只是短效的營銷、渠道變革能夠做到的,其背后的深層原因,或需要歸因于對技術的敬畏。
技術進入收獲期,上汽不再“敝帚自珍”
對于上汽集團而言,技術一直以來都是企業發展的核心支撐點。但對于技術的追求和應用上,上汽在近一年的變革中經歷了一場果決而務實的戰略變陣,而這或許是其贏得市場的關鍵所在。
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無疑是兩大關鍵動作:“開放”與“反哺”。
2025年2月,上汽集團與華為正式簽署深度合作協議,宣布共同打造全新品牌“尚界”。這一消息立刻被外界解讀為上汽對其2021年那場著名的“靈魂論”的徹底顛覆。而這也成為了上汽觀念轉變的一個重要標志。
對上汽來說,頂著“打臉”的壓力來進行這場合作,顯然要付出巨大決心。但平心而論,這并非是對過往簡單的否定,而是在認清行業現實后的務實之選。
從前的上汽或許憑借深厚的“家底”如1500億元的研發投入而自認無需依靠外力,但這種敝帚自珍的傲慢心態顯然是與市場發展規律相違背的,只有從內而外地糾正這一點,才真正具備了重新上路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一旦選擇了新的路線,上汽就能夠做得又快又準。在與華為的合作中,其迅速投入5000人的龐大團隊,首期注資60億元,并為其量身打造專屬的超級工廠等舉措,都讓其成為了五界中動作最迅速的合作伙伴。
而這種全面、深度的合作模式,也體現了上汽借力快速補齊自身短板的戰略清醒。
與擁抱強者的“開放”并行的,則是上汽內部另一條更具深遠意義的路線——對合資板塊的“反哺”。
上汽大眾與上汽通用這兩家合資品牌,就是上汽集團輾轉騰挪,充分調用資源,發揮與合資相方默契以及自主技術實力的典型案例。
舉例而言,上汽通用總經理盧曉此前曾明確表示:“從2025年起,上汽通用新車型的產品定義將由上汽通用和泛亞自己主導,100%圍繞中國客戶需求展開”。
這在合資車企中可以說是開了一個新的先河。它標志著中方團隊首次在合資公司中掌握了產品開發的最高話語權,從根本上扭轉了過去以外方為主導、中國市場被動適應的局面。
目前,從上汽集團的財報數據和銷量架構來看,它已經初步完成了增長引擎的切換,自主品牌已經成為絕對的銷量主力(占比64%),新能源車銷量占比也達到約34%。
而合資品牌也在轉型中找到了利潤支撐點,如通用在中國就已經實現了連續三個季度的盈利。從“市場換技術”到“技術反哺市場”,上汽集團的新姿態,值得我們進一步的關注和期待。
寫在最后:
當然,一份亮眼的季度財報也并不意味著上汽從此便可高枕無憂。在決定最終勝負的新能源與海外市場兩大主戰場上,各大車企競爭的激烈程度有增無減,而上汽目前只是剛剛解決了一系列“致命問題”,距離重回巔峰還有相當的距離。接下來,如何在共生與自主之間找到技術與市場的最佳平衡點,仍是上汽亟需解決的難題。
不過,無可否認的是,上汽已經在這場精彩的戰役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節奏與章法。它的戰略已經變得更加務實與靈活,而它的收獲或許也為仍在掙扎中的其他轉型車企提供了一個參考方向,有了重回牌桌的“老牌勁旅”加入后,汽車市場的淘汰賽,或許還將更加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