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華汽研究院
曾經喧囂的智駕賽道變得理性而殘酷,車企手握籌碼,正在謹慎挑選能陪自己走到最后的伙伴。
“智駕平權”浪潮在2025年席卷整個汽車行業,L2級智駕滲透率已突破60%,曾經高不可攀的高階智能駕駛正迅速走向普及。隨著競爭進入深水區,車企對供應商的選擇標準發生了深刻變化:從過去追逐技術概念,轉向看重規模化量產經驗和全棧能力。
在這場智駕決賽圈的淘汰賽中,一些曾經的明星企業逐漸淡出視野,而像輕舟智航這樣的企業卻憑借穩健的量產能力和可持續的技術進化路線,成為越來越多頭部車企的“必選項”。
行業變局:車企重估供應鏈,智駕進決賽圈
隨著智駕技術普及加速,車企的供應鏈策略正從“試錯”轉向“求精”。2025年成為中國智駕市場的分水嶺,行業競爭從技術演示轉向規模化商用能力的比拼。
據統計,2025年1-8月,中國乘用車L2及以上車型銷量達906.7萬輛,滲透率已達63.1%。智駕功能正在成為用戶購車的基本需求,而非增值選項。
面對這一變化,車企對供應商的選擇標準也日趨嚴苛。它們不再滿足于簡單采購標準化方案,而是需要供應商能夠深度參與車型定義和開發全過程。
比亞迪一邊自研智駕,一邊與地平線、華為等多家供應商合作;長城汽車在內部孵化毫末智行的同時,還投資元戎啟行;奇瑞則同時與輕舟智航、Momenta、華為等多家供應商保持合作。這種“多條腿走路”的策略背后,是車企在智駕領域不留死角的戰略考量。
篩選標準:量產經驗與全棧能力成為門檻
在智駕決賽圈,車企的篩選標準愈發清晰且嚴格。大規模L2+量產經驗成為基本門檻。沒有經過大規模市場驗證的供應商,很難進入主流車企的供應商名單。
輕舟智航的NOA方案累計交付已超過60萬臺,這一數字為其贏得了市場信任。相比之下,一些缺乏大規模交付案例的供應商,則逐步在競爭中被邊緣化。
從L2+到L4的全棧技術能力成為核心考量。車企不再滿足于供應商只能提供單一功能或單一級別的解決方案,而是希望其具備完整的技術演進路徑。
隨著車企從L2+邁向L4(如零跑、廣汽、長城、奇瑞都有L4規劃),不滿足于選擇單純只做L2+量產項目的供應商。輕舟智航與奇瑞的合作覆蓋了從L2+到L4的完整路徑,這種深度合作模式已超出傳統供應商范疇。成本控制與工程化能力同樣關鍵。隨著智駕功能向10-15萬元主流市場滲透,供應商必須在控制成本的同時保證性能。輕舟智航較早聚焦高性價比的中算力平臺解決方案,使其在價格敏感型市場獲得優勢。
關鍵玩家:輕舟智航的差異化優勢
在智駕供應商的競爭中,輕舟智航展現出獨特的差異化優勢。其量產速度與規模令人矚目。輕舟智航不僅與理想汽車等頭部新勢力達成合作,還獲得了理想、奇瑞、廣汽等多家車企的定點項目。
輕舟智航的合作模式也在持續進階。與奇瑞的合作不局限于單一車型或項目,而是覆蓋L2+到L4、技術商業維度的全面共創同研。這意味著輕舟智航不再是單純的“供應商”,而是與車企形成了深度綁定、高度同頻的戰略伙伴關系。
輕舟智航是業內少數同時實現NOA智能輔助駕駛及L4級自動駕駛落地且規模領先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公司,也是能夠同時適配三大自動駕駛芯片平臺、且采用同一套技術架構跑通智能輔助駕駛的公司。其國際化布局也值得關注。公司與高通達成合作,基于Qualcomm Snapdragon Ride平臺定制化打造新一代智能輔助駕駛系統,并計劃在德國設立歐洲總部,以拓展海外市場。這一布局為其參與全球競爭奠定了基礎。
不可替代性:“穩”與“進”的平衡藝術
輕舟智航能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源于其在“穩健交付”與“前瞻布局”間實現的完美平衡。量產能力的“護城河”是輕舟智航穩健一面的體現。
輕舟智航已成功將多款核心產品推向市場,掌握了從技術研發、測試驗證到量產交付的全流程能力。其NOA方案累計交付上車量已相當可觀,成為業內較早基于特定芯片平臺實現大規模交付的解決方案商之一。
以終為始的“前瞻性”則展現了輕舟進取的一面。輕舟智航從一開始就著眼于自動駕駛發展的長期終局,基于同一技術底座,建立了以規模化數據閉環持續提升自動駕駛技術能力的可持續進化路徑。
這種前瞻性布局使輕舟能夠參與到奇瑞的頂層戰略規劃,深度嵌入到下一代技術平臺、產品定義與出行生態建設中。
輕舟智航的“穩”與“進”還體現在其安全理念上。公司將安全作為發展的核心底線,優先于功能多樣性。每一套解決方案在推向市場前,都必須經過多輪、全場景的驗證與測試,確保所有安全指標達標。
隨著智駕競爭進入決賽圈,車企與供應商的關系正在重構。華為、Momenta等頭部玩家憑借技術積累與生態優勢占據領先地位,而輕舟智航則通過其均衡的“穩”與“進”策略,在牌桌上贏得一席之地。
未來格局可能如地平線余凱所預測:20%的車企將選擇全棧自研智能駕駛技術,而80%的車企將依賴第三方供應商的合作方案。但無論如何,只有能夠同時滿足車企當下量產需求和未來技術布局的供應商,才能成為真正的“關鍵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