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曾經在接受采訪時稱:再過十年,中國汽車廠家可能只剩五家左右!針對這一觀點,何小鵬表示其講的這五家是指五家強的,其他家都叫做others;在手機領域里就有一個,什么小米、蘋果、華為、OPPO、vivo——others。
在何小鵬和帶貨主播羅永浩的一則訪談節目中,何小鵬表示過中國汽車得到“行業淘汰賽”大概還有五年時間;最后大概會剩下五家左右的中國企業,海外車企在中國市場也仍會存在。
更早之前還有其他車企創始人或高管表達過類似的觀點,其中絕大多數都來自新能源汽車制造商。
觀點1·誰能進入五強,誰又會是“其他”
如果十年后的中國汽車品牌格局是“五強和其他”的話,相信不會有一家新勢力汽車制造商在五強之內。
電動汽車(含插混類)產品存在高度技術同質化的現象,通俗來說就是這些車不管來自哪家車企和品牌,整體水平都大致相當;在其普遍缺乏創新能力的前提下,這些車甚至連外觀內飾設計風格都在趨同。于是這一階段里能拼什么呢?可以拼的無非是成本控制能力,產品品質把控能力,關鍵點還是得有規模優勢。而在這一方面,新勢力車企顯然是沒有任何優勢的;所以很難理解這些新勢力車企和新興的新能源汽車制造商為何要頻頻拋出“行業淘汰賽”的話題,在不具體講出誰將是五強選手、誰又是“其他”的前提下,客觀上確實不涉及拉踩了,但是一定制造出焦慮情緒。
假設最終會形成所謂的“五強格局”的話,哪些車企有可能上榜呢?
筆者不敢于下結論,也沒有分析參考。
以下只列舉知名中國汽車制造商,其包括但不僅限于:
- 一汽集團
- 東風汽車(原二汽)
- 北汽集團
- 上汽集團
- 廣汽集團
- 長安汽車
- 奇瑞控股
- 江汽集團
- 中國重汽
- 陜汽集團
等等,以上均為央國企車企。
其次還有吉利控股、比亞迪汽車、長城汽車等知名民營車企,近幾年里熱度較高的還有賽力斯汽車(原重慶小康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講到這里其實還有一些知名度不高但絕對屬于重量級的商用車制造企業,其打造的大都是汽車產品里的重器!新勢力車企里已經淘汰了幾十家,現在剩下來的有零跑、蔚來、理想,等。
淘汰誰好呢?
這是說淘汰就能淘汰的?
一家知名車企的員工少則數萬人多則數十萬人,央國企車企的規模往往比較可觀;輕言淘汰這些車企,考慮過這數百萬員工的感受嗎?考慮過上下游配套企業的更多員工的感受嗎?在沒有結果之前輕言妄語,結果只會給這些企業的員工帶來不必要的焦慮!進而一定程度的影響企業的經營管理和發展。
那么在沒有事實依據的前提下進行如此主觀的推斷,看起來是不合適的。
觀點2·五強格局已存在,但絕不能只剩五家
長安、奇瑞、吉利、長城、比亞迪,這是目前乘用車領域里的五強;但筆者不認為其他的車企都是“Others”的角色,其市場占有率雖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可是都沒有達到不可逾越或逆轉的程度。在汽車產業戰略轉型的階段里,隨時可以出現新的強者,而“現象級品牌”也隨時可能成為過去式。
但是不論誰來扮演五強的角色,中國汽車產業都不能只剩下五家或更少的車企。
美國有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三大車企,德國有大眾、寶馬和奔馳三大車企,法國有標致雪鐵龍和雷諾兩大車企,意大利有菲亞特和其他,日本有豐田、本田和日產三大巨頭——看一看北美、歐洲和日本等汽車市場的主流車水平和定價吧!可以說在國內可能只要十萬元甚至價格更低的汽車產品,其在這些市場中的定價往往要高兩到三倍!可是這些汽車市場用戶有的挑嗎?
沒得挑。
愛買不買。
可是汽車又是許多人出行的剛需,所以只能花費較高的代價去買那些高價車。
為什么會這樣呢?
因為汽車市場被少數幾家車企壟斷,這些車企正會如某些觀點所講的一樣:是兄弟公司!什么關系?無非寡頭的默契與合理的均衡,僅此而已。說句通俗易懂的話:中國汽車市場年產銷量可以超過3000萬輛!是全球之最。如果這樣大的一塊市場被五家車企實際掌控,其中還沒有央國企去起到均衡作用的話,這五家車企還不得成精?屆時哪家車企都能成為可以隨時鬧海的哪吒,國內汽車市場用戶到時候必然會成為待宰的羔羊。
可是對于一個發展中國家而言,這樣的產業局面顯然是不利于支柱產業發展和社會民生的。
企業得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
這個會讓行業焦慮的話題不該再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