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埃隆·馬斯克在最新播客節目中對AI難以替代體力勞動的觀點?”
“特斯拉工廠會贊同這個觀點嗎?”
“又是前后矛盾了嗎?”
“想當然。”
“您怎么看待這個結論?”
……
網友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特斯拉汽車創始人埃隆·馬斯克(以下簡稱馬斯克)關于未來五到六年內傳統手機和App將消失,編程、內容創作等腦力工作會在一到兩年內被AI規模化替代,但是體力勞動很難被AI替代的觀點是筆者并不認同的。相信結論是恰恰相反的,或者說AI可以替代所有類型的工作,體力勞動理論上可以全數被替代;但是內容創作類的工作注定會有一部分無法被替代,畢竟AI也是由人工進行編寫和創造,而如果AI可以不依靠人工干預自行進化的話,那么AI技術的無度發展則注定成為滅絕人類的起始。
既然提到馬斯克的觀點則不能不提特斯拉汽車。
僅上海特斯拉超級工廠就在大量應用產業機器人,其中有數百臺Optimus的人形機器人正在負責焊接、搬運、質檢等環節的工作。馬斯克彼時在X平臺上發文稱:未來三年,特斯拉全球工廠將實現70%崗位自動化。
有趣的是在上述最新的馬斯克播客節目中,其不僅講到了諸如郵件處理、電話客服等桌面工作正在快速消失,編程、內容創作等工作的消失預測;更講到了諸如焊接、管道、電工等工作會存在更長的時間。
現在該怎樣評論呢?
無需評論。
AI和機器人技術是最容易取代“物理重復性”工作的。
有觀點認為“認知重復性”工作更容易被取代,因其不需要去控制原子——“AI仍然是數字的,移動原子比移動比特(BIT,信息量單位,計算機專業術語)困難得多。”似乎是這樣。從人形機器人訓練拿起一個杯子的展示內容也可以佐證,一個簡單的動作要涉及精準控制、物質材質判斷和多傳感器協調,想要做好這件事會很困難。
可是拿起一個杯子不是體力勞動。
真正的體力勞動往往是機械化的、重復性的裝卸、移動、焊接,等等;其對應的零部件、總成或產品沒有那樣脆弱;所以現在的客觀事實是大量的黑燈工廠在涌現,大量的機械化重復操作的崗位正在被機器人(含機械臂等設備)綜合AI取代。
重點:
即便AI會替代絕大多數的腦力工作,難道大量從事腦力工作的人最終都要去從事體力工作嗎?
馬斯克提出的觀點可以認同或不認同,但就這個結論來引申解讀的話,相信這個問題是更值得解讀的。如果從幼兒時期就要接受教育,要投入幾個家庭巨大的時間、精力和財力去讓一個孩子接受系統乃至于最終接受高等教育——最終只能去焊接、搬管道或者接電線的話,干嘛還要浪費這許多呢?
要知道現在的AI正在汽車領域如火如荼的研發進行中,其成長速度相當之快;汽車工業企業未來所需要的人工會減少;與汽車相關的產業,諸如物流運輸,其也在大量應用分揀、搬運機器人,以及無人駕駛車,或許不用多久就連開車這個職業都會消失。于是連基礎的駕駛、配送等工作都沒有從事的機會,那么最后都去掏大糞嗎?現在有沖水馬桶了。
不論馬斯克的觀點是否會變,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馬斯克拋出了這個話題并帶來了相關的思考。
現階段的AI看似主要在汽車領域應用,實際是覆蓋方方面面的。
所以在未來的一個階段里最值得的思考的問題或許應當是科技發展規劃如何匹配社會與文明發展規律,每個人對于這個話題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平心而論,筆者是相對消極的,這一觀點也是讓個人去撰寫一部重啟題材小說的靈感。然而相信頂級智庫們會有合理的規劃,但還是要預防企業主們依托于產業資本將AI技術發展推向不可控的方向。
文末再講十個有些評論員認為不會被替代的職業,帶上個人主觀認為。
- 醫護人員,×
- 護理人員,×
- 危險品清除工作,×
- 銀發服務人員,×
- 建筑工,×
- 汽車總裝工作,×
- 口腔醫生,不明確
- 船舶工程師,√
- 系統研發工作,√
- 喪葬服務工作,√
等。
以上結論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