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理事會會長肖政三在2025年中國汽車流通行業發展論壇上表示:
當前各品牌廠家在整車和零部件供應、庫存結構、售后支持等方面,普遍制定了與市場相似情況嚴重不符的目標和策略,導致產能增長而營收和利潤下降;汽車產業鏈生態出現嚴重惡化!身處殘酷市場競爭第一線的經銷商所面臨的嚴峻形勢,是汽車市場轉型升級和汽車產業深度調整過程中,各類發展問題和矛盾關系在流通行業的集中體現和具體縮影。
面對復雜的環境和困難的局面,需要給予經銷商更大的幫助。
肖政三表示流通協會將會關注并做好重塑渠道價值、重構和諧廠商關系、推動二手車和汽車廠金融三方面的工作。
肖政三已指出造成汽車經銷商壓力的問題根源。
根源在于廠商。
實際不僅是處于行業下游的經銷商企業在承受壓力,上游的供應商企業也依然在承壓;上半年里針對汽車主機廠對供應商企業款項拖欠周期的話題已經引起行業關注,各大車企也陸續表示會縮短賬期,但是能100%完成承諾的車企應當只有一部分。可是處于下游的經銷商企業幾乎連談判的資格都沒有,因為話語權還是由車企掌握;并且一個品牌動輒幾百上千家的經銷商分散于諸多企業,并分布于不同區域,區域化的差異會讓經銷商的生存狀況存在較大差異,于是經銷商之間也難以抱團。
然而如何給汽車經銷商更大的幫助?
既然主機廠有話語權,又哪里會有討價還價的空間?
筆者認為想要幫助經銷商降低壓力,應當從訂單量、批發量、零售量和庫存量的數據著手!現在的車企為了說服產業資本的持續支持,基本都在“刷數據!”只不過刷的方式不同而已。被起底的零公里二手車和虛銷開票是典型的數據造假,對沒有監管的訂單量數據進行離譜的描述也是數據造假。
但是壓庫存是實實在在轉嫁壓力,理論上不算造假,可是也會起到一定的迷惑性的作用。
比如某車企10月份批發銷量達到50萬輛,實際零售銷量只有30萬輛;然而如果車企通過巨大的營銷投入去讓批發銷量在各大載體上刷屏,其則能夠起到刺激銷量和獲得產業資本持續支持的作用。而且在這樣的重壓之下,經銷商為了化解庫存壓力又不得不低價賣車,甚至繼續采用灰色方法處理車輛,最終車企通過批發銷量把零售銷量也逼了上來。
既然問題已經明確,那就從數據著手。
建議建立汽車批發、零售和上險(交強險)銷量的定期公示機制。
讓消費者可以清晰的看到三組不同數據,車企壓庫存刷批發銷量則沒有了意義;經銷商則可以按照所在市場實際需求批發車輛,壓力自然能夠緩解。只不過這樣的機制難免會讓一些“浮腫的車企”現出原形,尤其是最真實的汽車上險量數據,該數據曾經有機構進行統計和定期發布,然而后期是基于哪些企業的壓力而停止了呢?
現在看來應當讓上險量數據回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