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5日小鵬科技日發布會上,機器人IRON的一段貓步,因其過于流暢擬人,引發了一場“真人扮演”的質疑。對此,小鵬汽車的回應干脆而直接:11月6日X9增程版預售發布會上,小鵬工作人員現場剪開機器人的腿部外殼,自證其AI內核。
這場頗具行為藝術色彩的展示,也像是一個隱喻:何小鵬正在用近乎固執的方式,向外界拆解他所相信的技術未來。
就在科技日上,小鵬集中發布了第二代VLA大模型、Robotaxi、全新一代IRON人形機器人以及飛行汽車。這些項目跨度極大,卻共同指向一個核心戰略——小鵬不再只是一家造車公司,而是要成為“物理AI世界的出行探索者,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
四項應用:小鵬的“物理AI”拼圖
小鵬發布的四項技術,構成其“物理AI”戰略的核心拼圖。
第二代VLA大模型是整個技術體系的“大腦中樞”。它砍掉了行業通用的“語言轉譯”環節,讓視覺信號直接變成動作指令——簡單說,以前AI要“看到-看懂-再行動”,現在能“看到即行動”。
據官方介紹,該模型基于720億參數、3萬卡云端算力集群訓練,使用了相當于人類駕駛6.5萬年的視頻數據。第二代VLA有助于提升車輛的智駕表現,官方計劃于2026年第一季度向Ultra車型用戶全面推送。
Robotaxi瞄準L4級無人駕駛,計劃2026年試運營。它搭載4顆圖靈AI芯片,算力達3000TOPS,采用不依賴激光雷達和高精地圖的純視覺方案,并具備雙冗余硬件架構保障安全。同期推出的智駕版本“Robo”與Robotaxi同源,配備兩套智駕模式,同時滿足用戶多樣化需求。
此次引發熱議的新一代IRON機器人則在擬人化上更進一步。全身82個自由度支持其完成貓步等復雜動作,22自由度的靈巧手可執行精細操作。搭載3顆圖靈AI芯片,算力達2250TOPS,結合“VLT+VLA+VLM”模型組合,實現對話、行走和交互能力,計劃于2026年底量產,將率先應用于導覽、巡檢等商業場景。
飛行汽車則拓展了立體出行空間。其中“陸地航母”累計訂單已突破7000臺,采用“四軸合一”單桿操縱,降低了操作門檻;全傾轉混動飛行汽車“A868”瞄準商務出行,具備500km航程和360km/h的最高航速,6座設計,目前已進入飛行驗證階段。
2026關鍵節點,小鵬技術落地驗真章
在經營狀況好轉的當下,小鵬大規模投入前沿技術,這既是創始人的初心,也是企業的戰略選擇。
何小鵬對技術的執著是重要推動力。他曾與匯天飛行汽車創始人趙德力初次會面時,對方問“先聊還是先飛”,他毫不猶豫選擇“先飛”。對于前沿技術,這位理工男始終保持著高度熱情。
同時,MONA M03等車型的暢銷改善了小鵬的財務狀況,為企業投入前沿技術提供了底氣。當短期經營壓力緩解,小鵬得以將更多資源投入Robotaxi、機器人等長周期賽道,為未來競爭做好準備。
行業競爭邏輯的變化也是關鍵因素。隨著電動化紅利見頂,配置堆砌帶來的同質化競爭日益激烈。何小鵬清醒地認識到,真正的壁壘必須來自底層技術。在物理AI、具身智能等尚未形成定局的賽道,提前布局者有望掌握未來話語權。
此次幾項重要應用的發布,不僅展示技術實力,也有助于重塑小鵬的競爭力。
最直接的提升體現在智能駕駛領域。第二代VLA讓“小路NGP”在復雜場景下的平均接管里程提升13倍;“無導航自動輔助駕駛”Super LCC+人機共駕,不依賴導航,在全球范圍均可開啟。這些進步有助于改善用戶體驗,鞏固小鵬在智駕領域的優勢。
在品牌層面,小鵬進一步強化了“技術先鋒”的標簽。與蔚來的“用戶服務”、理想的“家庭定位”形成差異化,吸引科技敏感型用戶,增強品牌溢價能力。
與此同時,小鵬正在構建一個開放的技術生態。小鵬在發布會現場宣布,大眾成為小鵬第二代VLA首發客戶,小鵬圖靈AI芯片已獲得大眾定點;Robotaxi與高德達成全球合作;IRON機器人攜手寶鋼探索工業巡檢場景。這些合作形成了“技術輸出-場景驗證-迭代優化”的閉環,推動技術持續進化。
從飛行汽車到機器人,從AI大模型到Robotaxi,何小鵬試圖將技術理想逐步轉化為企業藍圖。隨著2026年Robotaxi試運營、IRON機器人量產和飛行汽車交付的臨近,小鵬的“技術布道”正迎來關鍵檢驗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