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洶涌的電動化浪潮下,國內合資燃油車早已是 “泥菩薩過江”—— 市場份額被新能源蠶食,轉型純電又屢屢掉隊,死守燃油賽道只剩被動挨打。于是,一眾合資品牌開始了“聯(lián)姻”。
擁有座艙、輔助駕駛等全套智能解決方案的華為,自然成為廣大合資品牌的心頭好。這不,繼奧迪之后,東風日產也正式加入了華為的“朋友圈”,前些時候正式推出了天籟·鴻蒙座艙。
天籟,一直被國內消費者冠以日產“大沙發(fā)”,當年的天籟公爵更是頗具代表性的車型,可惜的是后面因缺乏競爭力逐漸被大眾、本田趕超。后面幾代 天籟(參數|詢價)也只有通過“以價換量”來維持份額。然而,如今天籟已搭上華為這條線,且成為全球首個鴻蒙座艙的燃油車,一時間引起了不少消費者的關注。
畢竟,燃油車≠智能化的固有思維認知已經牢牢地種植在消費者的腦海中。封閉的系統(tǒng)、單一的功能體驗,這些的確也沒法跟新勢力,甚至國產新能源品牌的座艙體驗相提并論。但是要重頭開發(fā)系統(tǒng),費時費力不說,結果還不一定討好,所以“造不如買”應該是合資燃油車最簡單,也是最快能在當今智能化時代站穩(wěn)腳跟的辦法。
作為目前勢頭正盛,且市場呼聲最高的華為,的確有這個能力幫助東風日產把天籟的產品體驗進化。畢竟華為與國內其他車企打造的鴻蒙智行品牌,就是最好的例子。言歸正傳,咱們就來聊聊這天籟的鴻蒙座艙。
從東風日產先前發(fā)布的官圖能看出,新車的內飾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整個布局思路跟新能源車一樣,以簡約為主。中控中央是一塊15.6英寸的大屏,內置Harmony OS操作系統(tǒng),中控屏左側是全液晶儀表,再左邊預留了一個拓展接口,如圖所示加了一個磁吸支架。
中控屏后面是由HUAWEI SOUND提供的高音單元,功能跟AITO問界車型的星環(huán)散射體一樣。連同該單元在內,華為這次給天籟配備了17個高保真揚聲器。此外,天籟鴻蒙座艙還有50W手機無線快充、氛圍燈等配置。
不過,相比這些,華為鴻蒙座艙所帶來的最直觀的改變還是——用車生活的改變。首先就是無縫流轉功能,讓設備互聯(lián)變得無縫且自然,例如手機打開地圖軟件搜索目的地上車直接流轉到車機導航界面,含步行路段的導航路線在下車后會自動流轉到手機繼續(xù)導航。此外,如支持多指令識別的語音交互系統(tǒng)、AI語音智慧助手等也大幅提升了用車體驗。
而實現這一切的關鍵,則是架構的進化。一直以來,燃油車因分布式電子架構的限制,智能化功能往往滯后于新能源車,而華為通過架構的優(yōu)化,讓天籟進化成了集中式架構,將車內的電器控制以及車型電腦匯聚成一個整體。對于燃油車來說,這是一個值得銘記的里程碑,正如當初奧迪將華為乾崑智駕上車一樣。
說到這里,可能有的小伙伴就好奇了,既然鴻蒙座艙都搭載了,那天籟后面會上華為乾崑輔助駕駛系統(tǒng)嗎?我們認為有這個可能,但應該不是今明兩年就能落地的。畢竟,搭載鴻蒙座艙的日產天籟還沒有拿得出手的成績讓東風日產下定決心ALL IN 華為。
其實,在我們看來,東風日產選擇華為提供智能解決方案,而不是埋頭自研這一操作很正確。一是可以吃上華為的“流量”紅利,二是這套操作系統(tǒng)確確實實提升了座艙體驗,使其在競爭凱美瑞、邁騰、帕薩特等競品車型時有拿得出手的東西。有趣的是,豐田其實也有搭載鴻蒙座艙的車型——鉑智7,該車是一款純電動轎車,目前還未上市。
話說回來,近兩年國內市場的智能化車型需求日益增高,各大合資品牌也在紛紛“抱大腿”,而像華為這種既有智能座艙,又有輔助駕駛解決方案的科技企業(yè),正是它們能否在新時代浪潮中站穩(wěn)腳跟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