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立冬;國家空間天氣監(jiān)測預警中心發(fā)布消息,受此前M級耀斑連續(xù)爆發(fā)并伴隨日冕拋射的影響,未來三天可能發(fā)生較強的地磁活動。于是北方多地則會迎來極光,內(nèi)蒙古、黑龍江和新疆等地可能出現(xiàn)紅綠復合極光,非常罕見。
不過河南卻有些不同,雨、霧和大風主導且覆蓋河南全省的濕冷冬季由此開始。
以上內(nèi)容援引光明網(wǎng)。
現(xiàn)在要講一個知識點:
開車的時候要記得打開霧燈,必要的場景中一定要打開雙閃。
雨霧等低能見度天氣開霧燈是非常有必要的,只不過有些司機依然不知道正確的用燈方法。比如有些新手司機單純的認為只有霧天才能開霧燈,但是《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八十一條明確規(guī)定:機動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如遇到霧、雨、雪、沙塵、冰雹等低能見度氣象條件時,應當在能見度低于200米時開啟霧燈、近光燈、示廓燈和前后位燈——至少在高速公路上是不區(qū)分導致低能見度氣象條件類型而都要求開霧燈的。
同時第五十八條明確規(guī)定:機動車霧天行駛應當開啟霧燈和危險報警閃光燈。
實際上不論是在哪種道路場景中,只要能見度過低,理論上都是要開啟霧燈的;比如有些城市快速路的最高限速超過高速公路最低限速,那么打開霧燈顯然是有必要的。
在老司機中最有爭議的關于汽車燈光的話題是“要不要開雙閃。”
現(xiàn)在還有爭議嗎?
第五十八條規(guī)定是非常明確的,至少說明了霧天行車不僅要開啟霧燈,還要開啟危險報警閃光燈——這種燈俗稱“雙閃。”所以在霧天行車要開雙閃,沒有爭議!并且在八十一條規(guī)定中也講到雙閃,在高速公路上不論是因為雨雪霧還是沙塵或冰雹,只要能見度低于100米,是這時候就必須開啟雙閃了。
同時還有一個關于高速公路低能見度氣象條件的速度注意事項:
- 能見度<200米,時速需低于60公里
- 能見度<100米,時速需低于40公里
- 能見度<50米,時速需低于20公里
只要能見度達到相應標準,高速公路的最低限速規(guī)定則不再生效!速度必須按照上述規(guī)定調(diào)整。否則如果因超速造成交通事故,基本上都要判定為全責。
在靠近河流或山里的道路行車時容易遇到團霧,團霧司機非常危險的。
團霧俗稱為“坨坨霧。”
看起來就像是一坨一坨的棉花糖,其特點是忽然出現(xiàn),直徑普遍為幾十米到上百米;同時團霧非常的濃,進入團霧中基本什么也看不到,能見度一般只有10米左右!而團霧由于是受局部微氣候環(huán)境的影響,所以無法預測。那么在行駛中如果發(fā)現(xiàn)前方忽然出現(xiàn)移動的白色氣團,此時一定要立即減速,但要先行觀察后視鏡以確保后方車輛不會追尾。
進入團霧之前要鳴笛警示!
并且不論是普通霧天還是遇到團霧,汽車燈光都要用近光燈;因為遠光燈是兩道光柱,而霧的本質(zhì)是無數(shù)懸浮在空氣中的水珠,每一個水珠都會折射光線。那么如果打開了遠光燈,遠光燈的兩道光柱就會讓前方的霧氣團變成幾乎什么都看不到的光幕。正確的做法是使用近光燈和霧燈,降低車速,打開雙閃,緩慢通過霧氣路段。
總結(jié):
按照道路交通法規(guī)來解讀,霧天要開霧燈和雙閃;但雨、雪、沙塵等低能見度天氣里,只有高速公路才能打開雙閃。不過在實際用車過程中,在城市道路、快速路或限速較高的省道和國道行車時,也有諸多車輛打開雙閃;這種操作方法實際沒有依據(jù),但也能夠提升行車安全,于是一般交警也會默認。
然而這就更加說明控制車速的重要性。
因為無法移動的故障車也會打開雙閃,可是只有高速公路不允許車輛停在行車道上,哪怕是故障車,除非客觀上無法移動;所以在低能見度氣象條件中行車一定要慢,以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和分辨前車是否移動。
其余方面沒有特別需要注意的事項,不過秋冬季節(jié)很容易讓車窗起霧,因車內(nèi)外溫差大;那么在行車時則建議將車輛的出風口調(diào)整至前擋或者前擋加下方出風,用暖風持續(xù)吹前擋玻璃使其降低冷凝水蒸氣的能力,并通過暖風持續(xù)的烘干凝結(jié)在玻璃上的水珠。
如果起霧速度過快則可以使用除霧系統(tǒng),但是快速除霧用的是冷風,會讓車內(nèi)氣溫快速降低。所以冬季行車還是建議用暖風除霧,不過想要讓暖風有持續(xù)良好的除霧效果,從啟動車輛時則需要將出風口調(diào)整至正確的上述方向。
就是這樣了。
